http://broadvi.com

煜星测速官网_【穿越历史的感动】创制成功多菌

  故事主人公:张少铭,曾任沈阳化工研究院实验厂厂长、农药研究室主任、院技术咨询委员会主任。上世纪60年代,他主持研发的多菌灵一号对我国棉花、小麦防病增产发挥了重大作用,是我国产量最大的农用杀菌剂。1978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1990年被化工部授予“为化学工业作出贡献的老专家”。

张少铭

  1949年1月8日,今天的沈阳化工研究院(简称沈阳院)创建。五星红旗的专用染料在这里研发,抗美援朝的杀虫剂在这里研制,新中国的化工科研体系在这里初见雏形。

  经过多年的发展,沈阳院原农药所从有机磷杀虫剂、有机氯杀螨剂、有机氯杀菌剂等科研工作起步,历经“从试制到仿制再到创制”的研发阶段,不仅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农药专业研究机构,而且逐步走开了中国特色的农药研发之路。

  1955年,张少铭调任国家化工部沈阳化工研究院实验厂技术副厂长,主管该院染料、农药、中间体的新产品中试生产工作,随后又任院办公室主任,协助技术副院长工作。1960年,张少铭担任沈阳化工研究院农药研究室主任,历时18年,使该院的农药研究领域逐步建成完整的科研体系。从此,他把自己的后半生都献给了国家农用杀菌剂的科研工作。

  上世纪50年代,农药中的机汞制剂因易发汞中毒,被国家停止使用。此后植物病害日趋严重,新型农药研制成为当时农业发展的难解课题。

  张少铭深知,中国是农业大国,农药研制是关系到保障人民有饭吃的大事。于是,他对农药六六六生产中的大量无毒体的开发利用进行了研究,这些副产品当时难以处理。张少铭便利用无毒体碱性水解制五氯酚钠,并改溶剂法为水溶法获得成功,很快推广应用,五氯酚钠成为当时我国生产量最大的稻田除草剂,目前仍是杀灭血吸虫宿主钉螺的主要药剂,同时还大量应用于铁路枕木防腐处理中。

  1970年,国外对苯来特苯并咪唑基团化合物具有杀菌活性及内吸性的报道,引起了张少铭的重视。他对这类化合物的杀菌性能、合成方法和药效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经过菌株测试,筛选出的多菌灵一号及多菌灵二号效果最好。这两个化合物国外当时并未实现工业化生产,而合成方法又比苯莱特简单,成本低廉于是他便埋头于研究开发中,很快将其推向生产。

  多菌灵一号是一种具有内吸性的优良杀菌剂,早期用于防治棉花枯、黄萎病。之后,大家发现该药具有广谱性,可防治许多主要农作物的多种病害,如小麦赤霉病等,1974年通过了化工部鉴定,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当时,江苏小麦赤霉病大面积发生,当地试用多菌灵,仅一季就挽回小麦损失15万公斤。多菌灵因此一举成名,供不应求。该农药使用至今,年产量逾5000吨,产值1亿元以上。

  柞蚕是我国北方生长的经济昆虫,柞蚕丝为我国的特产,是优异的纺织品原料。但是柞蚕体内往往寄生着线虫,会引起蚕的死亡,影响柞蚕丝生产的发展。当时用了很多杀虫剂,包括多菌灵一号,不是杀不死线虫,就是连蚕也一起毒死。张少铭与辽宁丹东柞蚕研究所科技人员合作,利用多菌灵二号防治柞蚕体内线虫,柞蚕通过食用带药柞叶,可杀死蚕体内线虫,而对蚕体无害。

  为了使我国农药研究跟上时代步伐,张少铭积极培养有才华的年轻人,在他担任沈阳化工研究院总工程师期间,特别推荐两名科技人员赴联邦德国和加拿大进修深造,他们现已成为沈阳化工研究院的主要技术带头人。

  上世纪80年代末,张少铭虽然已年逾八旬,仍然坚持每天阅读文献,为了培养研究生,他还编写了大量讲课资料,重要的有:《内吸性杀菌剂的传导机制及最近进展》《棉花维管束病害的化学防治》《植物病理学纲要》《国外农药现状及研究动向》《抑制多角生物性合成的杀菌剂》等。张少铭年逾八旬仍坚持每天阅读文献,指导研究生学习,编写有关资料。

  张少铭一生对祖国倾注了无限的热爱。1950年,他同夫人匡淑元将一处楼房和全部金银首饰献给国家,用来购买飞机大炮,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并送一子一女参军。1955年,因工作调转离开青岛时,又将剩余的五处房产全部交公。1959年,他为了丰富中国历史博物馆的馆藏,将家传的西周青铜器召伯虎簋、汉石洛侯黄金印及其家丞铜印各一方、金代印纸币(中国纸币始于宋、金代)铜钞板和青铜器公务人簋盖等,献给了国家。这些文献是珍贵的国宝。后来,张少铭又将自己保存的元、明代印刷的古版书数百册,明、清字画真迹25轴,周、秦时期青铜器65件,历代古钱千余枚,石章百余枚,玉器21件,捐献给辽宁省博物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本站 http://www.broadvi.com/ 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