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roadvi.com/

煜星娱乐公司_薛涛:在心灵的河边为孩子们守望

  他的作品被选入教科书,译成多种文字走向世界,却始终难忘自己的故乡 

薛涛:在心灵的河边为孩子们守望

  薛涛在“薛叔叔的小屋”。

  在薛涛的心中,有一条河。

  这条河从那个冰封雪盖的辽北村庄流淌而来,蜿蜒辗转,绵延不绝;如今它静静地守候在薛涛在沈阳东郊的家门前,春夏无语,秋冬依然。它就是一座心灵的家园,薛涛在这座家园里为孩子们长久地守望……

  作为第五代儿童文学作家,薛涛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以来,一直笔耕不辍,创作出一系列富有质感的儿童文学佳作。他始终把“最契合儿童心性”作为自己的创作宗旨,作品因此呈现出朴素自然的品格,并以深邃的内涵具有直抵心灵的穿透力。薛涛说,他的创作源泉来自他的家乡,源自那条他心中的河。

  人物小传

  薛涛 1971年3月生,辽宁昌图人,一级作家,现任辽宁文学馆馆长、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会长。2017年被确定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已出版儿童文学作品《随蒲公英一起飞的女孩》《泡泡儿去旅行》《满山全传》《小城池》《九月的冰河》《砂粒与星尘》等,荣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宣部优秀青少年出版工程、中国版协30本好书、德国慕尼黑青少年图书馆“白乌鸦”书目等奖项。

  浑河边有座“薛叔叔的小屋”

  从春节前到现在,薛涛一直呆在他的小屋里,完成了一部新的作品——《猫冬记》。

  “这段时间赶上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非常时期,全国上下都自觉居家,减少外出。这刚好跟《猫冬记》的内容很契合,不知道算不算巧合。”薛涛的小屋,是一座松木打造、飘满松香的书房。四年前,薛涛把家从沈阳市区搬到东郊浑河岸边的时候,打造了这个属于自己的文学空间。从此,他很多作品的最后,都会落款“于薛叔叔的小屋”。

  “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就是个文学青年,搞朗诵、谈人生、谈哲学,也写很多散文和小说练笔。1992年,我成为一名高中老师,开始写儿童小说,那时候我每天脑子里就是小说,有时候写到后半夜两三点。我那时特别瘦,母亲跟我说,你不能这么写,你才20多岁,要写到60岁的话,还有将近40年,你着什么急呢?于是,我不熬夜了。”

  1998年,薛涛调到一家报社做副刊编辑。收到作者寄来的文学作品,他选出好的发表在报纸上,这样,他离文学又近了一步。接着他又来到辽宁省作家协会工作,用薛涛的话讲,他走过了很多作家都走过的路:“现在回过头看,我从事儿童文学创作似乎是顺理成章的,除了受几位老师的影响之外,我也确实喜欢,我喜欢纯美的境界,愿意以善意书写人生。尤为重要的是,我看到了儿童文学的力量。一个人在少年儿童时代的阅读,是真正可以影响他一生的。所以,我格外看重自己手中的这支笔,我不做水面上的美丽浮萍,沉入河床的卵石才是恒久的。”

  银河边的太阳村

  薛涛的家乡在辽北昌图农村,那里有茂密的树林、宽广的平原,还有一条记忆深处的“银河”。“我的家住在太阳村,周围的村庄都是用星星、月亮来命名的,其中就有一个水塘,叫做银河。小时候我经常躺在房顶上看星星,幻想着银河就是流星掉落的地方,那里有我儿时的记忆和幻想。”

  薛涛说起家乡,总是满怀深情,他的早期作品中,家乡的地名、人名都曾出现过,“我在写故事时,会把昌图的地图挂在书房,一边用尺子测量它们的距离,一边原原本本把它们写进书里。就这样,我把一个浩瀚、神秘、令人想入非非的银河系搬进了作品里面。”

  “我的母亲曾是初中语文老师,也是我的语文老师。父亲是电影放映员,骑着自行车带着拷贝一个村一个村地放电影。小时候我活得任性、自由,我一度想在屋后的大树上弄个木屋,但是没弄成。原因是这棵树太小,我也没有工具。后来我带着弟弟把一些树枝铺上去,做了个鸟巢。”薛涛回忆说。

  当若干年后,母亲听到儿子的成绩:《黄纱巾》选入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教科书、北京实验版九年级语文教科书、广东省思想品德教科书;《女孩的暖冬》选入全国示范学校的儿童文学教科书;《橘黄色的学校》选入高等师范院校教材《中国儿童文学作品选读》……老教师抚摸着教科书,用放大镜仔细打量着名录,嘴里不住地夸奖:“了不起,太了不起了!”薛涛确实了不起,从发表第一篇儿童文学作品开始,他就一直致力于这项关乎儿童心灵成长的事业,他的作品已经获得中国台湾九歌现代少儿文学奖、首届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等多项儿童文学大奖。

  重返家园,扎根土地

  如今的薛涛成为孩子们的“薛叔叔”、家长们眼中的作家和教育家、文学界的儿童文学名家……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到世界的很多地方。

  薛涛把自己的创作分为三个阶段:“想象力可以创造文学奇迹”的想象阶段,长篇幻想小说的创作阶段,以及“返回到现实世界”扎根于土地的现实小说阶段。

  “我早期的作品都是以短篇小说为主,最早的时候连短篇小说都不是,是小小说,就一两千字,《黄纱巾》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第二阶段就变成长篇了,《砂粒与星辰》是比较有代表性的长篇作品。”薛涛说,他目前进入了自己的第三个创作阶段——回归到了现实。这几天,薛涛正忙着《猫冬记》的修改定稿,他希望这个寄托着他对生命感悟的作品,能对疫情之下感到迷茫的心灵有所帮助。

  “我很喜欢行走,喜欢探索未知的领域,从小我就发现了一种行走中不迷路的办法——你只须与一条河做伴,沿着河走下去,再沿着河走回来。所以每次旅行我都设法找到一条河。河是路标,河把旅行者的脚步与目的地连在一起,还能把旅行者领回家。”薛涛说,“作家要有一个精神故乡。不管你走到哪里,就算你到了火星,当你孤独难耐闭上双眼,一个图景渐渐清晰,炊烟、原野,继而是鸟鸣、虫唱……这个声像兼备的图景就是你的精神故乡。”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寇俊松/文

  李浩/摄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本站 http://www.broadvi.com/ 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