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图绘就,鼙鼓催征。
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辽宁省委关于制定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辽宁经济社会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精神在我省广大党员干部中引发热烈反响,大家表示,要坚定信心,奋发有为,勇挑重担,勇开新局,以实际行动推进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取得新突破,开创振兴发展新境界。
“省委全会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聚焦辽宁振兴发展重点工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辽宁高质量发展制定了路线图、发出了动员令。纪检监察机关是党的政治机关、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专责机关,是党和国家自我监督的重要力量,必须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立足职能职责担当作为,在重塑环境、重振雄风中立新功。”省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副主任胡哲表示,作为纪检监察干部,一定要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与工作实际、自身职责结合起来,担负好监督职责,监督保障党中央各项惠民富民政策措施落实,持续纠治扶贫民生、养老社保、生态环保等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让人民群众在全面从严治党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收获幸福感。
省发展改革委将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全会精神,与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开展学习讨论,深刻领会丰富内涵,坚决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不折不扣抓好落实。坚持以省委《建议》为指导,强化对标对表、上下衔接,加快推进省“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统筹战略制定与战术实施,科学设置规划指标体系,谋划更多符合新发展理念的高质量项目,努力编制出符合辽宁实际、富有时代感、体现创新精神的“十四五”规划。同时,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奋力冲刺全年目标任务。加强经济运行监测调度,专班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全力打造数字辽宁、智造强省,深化明年工作思路,谋划一批事关全局、着眼长远、具有创新性的工作举措,为“十四五”良好开局奠定坚实基础。
“全省教育系统正在学习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精神,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取得新突破作出教育战线新的贡献。”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处长李国华介绍,我省将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体系,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交流,打造更多的一流学科和一流特色学科;深化本科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动布局一批急需紧缺专业;继续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推进职业教育实用高效发展。
同时,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大力发展老年教育、社区教育,着力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提高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和生活品质。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全会提出在创新驱动上取得新突破,为我省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
“省委全会为我省‘十四五’时期描绘的新蓝图既令人欢欣鼓舞,又深感责任重大。”省科技厅副厅长郝明表示,今年以来,克服新冠肺炎疫情不利影响,全省科技创新事业取得一系列新进展、新进步:区域综合性实验室正式组建,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超600亿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破千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破万家。今后,省科技厅将按照省委全会提出的目标,进一步强化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培育“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用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向钢铁、石化、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龙头企业赋能,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加快促成产学研融合的创新氛围,为数字辽宁、智造强省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第一时间传达学习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精神,并召开“省工信厅年轻干部工业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会”,在全厅形成学习贯彻省委全会精神的良好氛围。大家纷纷表示,省委全会已为今后发展指明了方向,全省工信系统将以打造数字辽宁、智造强省为目标,充分发挥产业数字化的场景优势和数字产业化的资源优势,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成立专门工作组,在产业布局、产品质量、技术装备水平和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等方面下功夫,着力做好“三篇大文章”。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老字号”赋能增效,推动石化、冶金、建材等“原字号”行业拉长产业链条。突出抓好高端装备制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形成“新字号”生力军。
省委全会提出,在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上取得新突破。“作为政府的民生保障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省委全会精神,坚决贯彻落实,找准工作结合点和切入点,着力稳企业、保就业,落实好中央纾困惠企政策,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机关党委办公室专职副书记周勇表示,下一步,将把省委全会精神作为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分级分类开展对各级人社部门干部的教育培训,引导全厅党员、干部及群众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任务上来。
本报记者 关艳玲 王坤 李波 葛红霞 孔爱群 孙大卫 徐铁英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本站 http://www.broadvi.com/ 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