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roadvi.com/

煜星网址_“王老汉”富了王老汉

  王宝仁和妻子在地瓜田里。本报记者 唐佳丽 摄

  本报记者 唐佳丽 见习记者 李晓玉

  “看,还没全熟呢就这么大个儿了。”蹲在地瓜田边,王宝仁拔掉几棵杂草,顺手扒拉出两个地瓜,拿给王靖文看。

  “今年产量又差不了,再赶上大集,‘王老汉’还得火。”接过地瓜,掂掂分量,王靖文点点头说。

  王宝仁是葫芦岛市南票区黄土坎乡上松树沟村村民,王靖文是省公安厅驻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两人这番对话的背后“有故事”。

  59岁的王宝仁曾对家乡“有点恨”:“咱村天旱地沙,以前种啥都长不好,我没少往地里使劲,可还是贫困户。”

  2014年,驻村工作队到村后,情况变了。他们请来农科院专家检测土壤。“结果发现,被咱嫌弃的沙碴子地竟然是富硒地。”时任村委会主任李晓东至今还兴奋不已,“专家说,这地特别适合种高附加值的稀有品种地瓜。”

  专家指导,鼓励乡亲们种地瓜增收,驻村工作队又帮村里打了十多口井,抗旱保供水。王宝仁和村里几个老哥们儿一商量,成立了合作社,种植紫薯,还为其注册了“王老汉”商标。

  “去年春节,仅沈阳的年货大集就‘走了’四趟货,2万多斤。”聊起收获,王宝仁话多起来,“‘王老汉’在沈阳卖出名气了,一斤三四块钱,大家还抢呢!”

  王老汉靠“王老汉”脱贫致富,合作社也扩大了种植面积。去年,30亩紫薯再获丰收。“今年,我们又增种了18亩。”王宝仁说。

  为啥底气这么足?很简单,“咱村的地瓜已形成产业链,有固定客源了。”李晓东说。

  不同地段种不同品种的地瓜,其出路也不同。村里建了地瓜粉合作社、地瓜粉条厂,再加上其他产业项目,村集体、贫困户、村民三位一体的立体式产业扶贫模式让上松树沟村面貌大变。预计今年年底,上松树沟村集体收入将达12万元以上,建档立卡户每人仅分红就达1186元。

  “秋收后,我合计再多找几个贫困户入咱的合作社。”举起地瓜,王老汉笑称,“让大家过上甜日子,像这地瓜一样绵甜。”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本站 http://www.broadvi.com/ 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