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主人公:吴嘉祜,沈阳机床厂退休工人,曾参与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的铸造。
吴嘉祜年轻时的照片。
1950年9月20日,毛泽东主席签署命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方案最终确定。国庆一周年纪念日,有关部门临时赶制了一枚木质国徽,而铸造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的光荣任务,交给了沈阳第一机器厂。
其实,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7月,新政协筹备会便开始国徽设计方案的征集工作,直至1950年6月,在广泛吸收各界人士意见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了设计方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国徽设计方案确定后,由于时间紧迫,在国庆一周年时便临时赶制了一枚木质国徽。然而木质国徽经风吹日晒后容易变形开裂,因此必须铸造金属国徽来替换。新中国成立初期,辽宁是重要的工业基地,被誉为“东方鲁尔”,其中位于沈阳的第一机器厂在铸造技术方面更是闻名全国。于是,铸造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的重任就光荣地落在了沈阳第一机器厂的身上。
吴嘉祜上世纪50年代留下的笔记本上,写着这样一段话:“国徽国徽闪金辉,我为国徽雕银坯……忠心常在久相随,笑看中华展神威。”
1950年9月,铸造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的任务交给了沈阳第一机器厂。此前,天安门及各大部委所悬挂的67枚国徽,全为木制。接到任务大家都很激动,铸造车间马上组成了十几人的专门任务小组。28岁的吴嘉祜负责领导钳工组进行国徽制作的第二道工序,在铝合金毛坯上做精加工,厂子立马成立攻坚小组。
时任沈阳第一机器厂车间副主任的叶选平郑重地对大家说,时间紧、任务重、要求严,必须保证按时完成好这项政治任务。
“我是1922年生人,经历过旧社会,是苦出身。我这门牙,不是老掉的,是当学徒时被师兄打掉的。是党把我从任人打骂的学徒,变成了国家的主人公。我也凭技术当上了八级钳工,这是当时技工的最高级别。能接受制作国徽的任务,这种心情真是无比自豪的。”吴嘉祜说。
当时,第一机器厂刚恢复生产,铸造技术虽稍有名气,但工具设备简陋。车间用勺炉生产简单配件,从模具制作到浇铸成型全凭经验,要铸造国徽这样的高精度铸件,很有难度。
电影《国徽》剧照。
国徽的材质为铜铝合金。铜铝熔点不同,要获得铜铝合金,使用真空设备不是难事。然而当年我国尚无真空设备,取得铜铝合金必须先将铜熔化成铜水,再将铝锭放入铜水中慢慢熔化。没有化验设备就用肉眼看;没有脱氧剂就用木棒搅拌脱氧;没有测试铝水温度的仪器,就在炉子前仔细观察;浇出来的国徽麦粒不鼓,十几人废寝忘食,试制了七八次……“制造国徽在当时难度太大了,那阵子大家吃住都在车间里,夜以继日地工作,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成功铸造了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吴嘉祜说。
在此期间,沈阳第一机器厂的车间内彻夜灯火通明,工人白天黑夜连轴转。当时,制造工具太少了,没有现成经验,没人可商量。大家每天琢磨的就是怎么突破各种技术困难,饿了抓起窝窝头不洗手就吃,渴了咕咚几口凉水继续干,起早贪黑连轴转,没有上下班的概念。
吴嘉祜当时负责第二道工序——精加工抛光。这道工序还被细分为五:清理、修补、精雕细琢、刮平、抛光。铝合金毛坯上的国徽图案很粗糙,相连重叠的麦穗、齿轮、五角星图案边缘横糊不清,立体感很差。自制了十几种规格不同、形状各异、锋刃不等的雕铲,再用不同规格的平面和弧形刮刀把图案上铸造的所有麻面刮平,让表面平整光洁。最后一步抛光,按照传统办法来,铝制品抛光发白却没有光泽,就改用砂布先粗后细反复打磨,最终的效果像镜面一样光亮。
经过刻苦攻关,1951年4月,沈阳第一机器厂的工人们终于提前20天完成了67枚金属国徽的铸造任务,其中直径为2米的大型国徽于“五一”劳动节前被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本站 http://www.broadvi.com/ 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